四川北路曾是上海仅次于南京路、淮海路的第三大商业街。与南京路的茂盛和淮海中路的华贵比较,这儿充溢了烟火气。
四川北路街景
四川北路旧称北四川路,1896年,公共租界在虹口购地制作租界义勇队的靶子场,后又在1905年辟造虹口公园,四川北路也随之延伸到今虹口公园处。由于它与姑苏河南岸的四川路相连,故名北四川路。1946年改名四川北路。
“楼不在高,有人则灵。”20世纪30年代,四川北路就有“奥秘之街”“生之欣悦之街”之称。正如《良友》画报主编梁得所说:“单以都市日子为观念,北四川路在上海应该名列前茅。这条路一带,影戏院不下十间,跳舞场十余所,食物馆,尤其是广东食物馆,巨细不可胜数。”
鲁迅之子的出世地
四川北路上的福民医院是其时上海最大的日侨归纳医院。虽然创设人顿宫宽是一位日本医学博士,但医院打破了一般上海日本医院只为日本人服务的习气,它将我国人作为首要的医治目标,其次才是欧美人和日本人。医院的姓名是我国慈善家王一亭先生起的。1934年,福民医院建成了高7层的新大楼,是其时四川北路上最高的修建,修建费四十万,也是王一亭先生担保的。新大楼建成后,福民医院精心制作了英文广告:“福民医院是上海仅有的日本大医院,7层医学大楼,装备了来自美国、德国和日本最先进的医疗设备,使它成为远东区域出色的医疗中心之一。”
1930年代四川北路的街景
经内山书店创设人内山完造介绍,鲁迅先生与顿宫宽相识,福民医院成为鲁迅在上海看病的首要医院之一,鲁迅之子周海婴便是在福民医院出世的。1929年9月26日下午,许广平被送入医院,是夜,鲁迅在医院陪同。次日早晨八时,因难产,由福民医院副院长兼妇科主任的高山章三博士用钳子引出胎儿。鲁迅为祝母子安全,捧上一盆文竹到医院看望。当天正午,鲁迅在给谢敦南的信中写道:“广平于九月廿六日午后三时腹痛,即入福民医院,至次日晨八时生一男孩。大约因年纪联系,而阵痛又不逐步加强,故临产颇慢。幸医师熟手,故母子均极安好。”10月1日下午,鲁迅去福民医院,与许广平商定给孩子取名海婴。10月10日,许广平母子出院。
在许广平生孩子住院的15天里,鲁迅简直天天到福民医院探望。许广平出院后,鲁迅常常携周海婴到福民医院诊察。1930年1月6日上午,还特地去福民医院,约请我国女护士给周海婴洗浴。2月6日上午,同许广平携周海婴前往福民医院种了三粒牛痘。
文明场所的聚集地
四川北路一带有很多的电影院、戏院、茶馆、咖啡馆、舞厅、按摩院等五花八门的消费场所,招引来自上海遍地的各色人等,也招引着像鲁迅这样的电影爱好者。
1932年开业的融光大戏院(今世界剧场)非常金碧辉煌,它坐落海宁路乍浦路口。走进大门,大厅能够让观众歇息和漫步,安置得精雅而新颖,这样的规划,在其时是绝无仅有的。这儿一切的设备,都是其时最新式的:冬天有暖气,夏天有凉气,温度适合。放映的影片,根本都出品自米高梅公司,票价却非常亲民:分三角、五角、八角三种,日夜一概。除了融光大戏院,上海歌舞伎座(后改名永安电影院)和东和剧场(后改名解放剧场)等也是其时比较新式的电影院,为市民看电影供给便当的条件。
四川北路酒吧的乐队
鲁迅喜爱看电影,一个原因可能是电影院离鲁迅家很近。鲁迅和许广平到上海后第一次看电影,就在奥迪安大戏院,看的是一部美国片,姓名叫《怕妻趣史》。他也常去明星戏院、上海大戏院看电影。
上海大戏院,坐落四川北路虬江支路东南向转角处(今四川北路1408号),其前身为“中华大戏院”,是鲁迅去得最多的电影院。影院1916年头开业,起先表演粤剧。上世纪20年代中期大修改为电影院,二层仿美新式修建,楼下正厅,楼上正面为楼厅,两边为包厢,座位宽阔,装潢富丽,为华商电影院之首。这儿也曾被俄侨的亚洲影片公司租借,放映苏联电影。1935年苏联庆祝十月革命节时,苏联驻沪领事约请鲁迅观看了苏联影片《夏伯阳》,第二年4月,该片在上海大戏院公映,鲁迅马上约请胡风、萧军、萧红一起观看此片。这一年的10月10日,他同广平携海婴并邀侄女玛理前往该院观看依据普希金小说《杜布洛夫斯基》改编的苏联电影《复仇艳遇》,当日还写信给友人黎烈文和黄源,引荐他们快去观看。九天后,鲁迅先生病逝。
在四川北路听大戏,指的便是广东戏。四川北路很少有京剧舞台,所以在戏院表演的首要是粤剧戏班。广东戏的舞台首要是1931年开幕的广东大戏院(今大众剧场),戏院开幕当天,表演粤曲、国技、平剧等节目,各界人士前往参观者达两千余人。门前门庭若市,算是其时四川北路稀有的盛况。
粤东伶界权威千里驹,享盛名于珠江流域者,历二十年而不衰。梅兰芳三次入粤,必一再往观驹之所演。1935年6月,广东大戏院为满意旅沪粤侨看戏的希望,特派专员赴粤请他来沪。千里驹来沪后连日排演,上座甚盛,极得各界观众之佳评,后应观众要求,又将早年创作之大悲惨剧《舍子奉姑》从头表演。
广东馆子的调集处
20世纪30年代,上海的广东人有二十万之多,首要居住在四川北路区域,所以除了粤剧,这儿的烧鹅烧鸭也随处可见,不脱五羊城的风味。四川北路上的粤菜,又称“海派广东菜”,浓艳清新。广东人以好食出名,虹口供给了食材供给的好环境,如闻名的世界化三角地菜场在那里,邻近还有冰厂,食物宜藏;这儿接近码头,所以时鲜常勤。因而,与南京路的粤菜馆比较,四川北路一带的广东酒家,材料地道,价格比较低价,精美而有广东的故乡味。
1925年,《申报》曾刊登“粤人之食物”的文章,介绍四川北路的广东美食。这一带,广东人开设了不少饭馆,“皆座客常满,樽酒不空,斯亦可见粤人喜饮嗜食之一斑。”从那时起,广东人的吃食就无奇不有,“蛇狸猫鼠、狗鱼山瑞等,均视为珍品,顾嗜蛇者尤众”。烹蛇则愈毒愈佳,“烹时配以肥鸡、鲍鱼、木耳等品,故益觉鲜美,闻其效能袪风补血云,若以蛇与鸡同烹,则名龙凤会,亦名龙凤配。”
四川路桥堍的邮电大厦
坐落四川北路、武昌路口的粤商酒楼的悉数名厨,皆在广州特聘,这一带的酒楼安置高雅,座位宽阔,酒楼中还供给各式点心,光甜点就有凤凰鸡蛋挞、玉叶金腿蛋糕、鲜奶露凉糕、桂花莲蓉条、脆皮烧腰饼等,味道鲜美可口,定价却很平民化。粤商酒楼简直日日满座,想去尝个鲜,得隔日先预定。最令门客们叫好的是,酒楼的点心菜单每星期更新一次。
广东人的菜馆,一般早晨七八时到十一时卖茶卖点心,正午供给酒饭,下午再卖茶卖点心,晚上卖酒饭。从时节上分,夏天卖冷饮,秋天卖月饼,冬天卖年糕。馆子门口,还带卖烧鸭、烧猪以及各种卤味,花头比上海本地的馆子多。如安乐园菜馆,早市自上午七点开端,具各色茶点、粥品,正午十一时至一时为中餐小食,下午一时至五时替换各色点心,与清晨不同,到了周日又替换悉数点食,别制菜点。晚上五时至深夜二时,供给正式的广州酒菜。除了酒菜,酒楼还兼办广东特产食物以及中西烟酒、龙凤礼饼、应时鲜果等。此外,夏日克己冰淇淋,秋季克己月饼,冬天克己腊味。酒楼的唐炉月饼,由于制法精巧,材料优秀,每日能卖掉八千盒。
广东菜馆和点心茶馆原来是分隔运营的,后来茶馆里卖酒,酒馆里卖茶,相互竞争,就慢慢地合而为一。除大酒楼,四川北路还有许多广式小店和粥饭馆,为不同层次的市民供给日常日子所需。
中外名校的面貌情
四川北路是充溢文明风情的大街,沿街的几所中外名校、背着书包上下学的学生,也是那里一道特别的风景线,也在某种程度上为虹口的文明教育水平奠定了根底。
1915年,工部局运营的西童校园由蓬莱路移至四川北路,1925年学生国籍到达24国,学生数310名。校舍建于1913年,法国文艺复兴风格,很有气度。
工部局西童公学
上海最早的日本人校园,日本北部寻常小校园也于1917年在四川北路制作新校舍。由挪威修建规划师摩拉(E.J.MURA)规划,选用先进的防火钢筋水泥构筑,西洋风格,高四层。其时日本国内小校园舍大多是老式木质结构,如此气度的北部小学修建不要说与日本国内比较,在上海也是一流的。
除了男童校园与日本小学,广肇公学新校舍凭借旅沪广东人的同乡之力,1926年也在四川北路福德里盛大上台。新校舍占地五亩余,设讲堂(附音乐室)、教室八间、理化实验室、博物室、美术室、书艺室、图书室等。除了操场,还有篮球场、网球场、风雨操场。与其他校园不同的是,广肇公学还设有宿舍、澡堂、食堂等。校园在夏日为学生备制帽、制服,帽子上还绣了校徽、校名,有点像棒球队运动员的帽子。制服则选用西式,用紫花布,衣之腰部有带,短裤。冬天没有制服,但有专门的帽子,用的是青莲色光绒制成,也绣了校徽校帽。
广肇公学新校舍诞生今后,引起社会重视。同年11月10日,《时报》吸取校舍图及记载内容,登诸报上。11月28日,《大陆报》誉该校“为上海华人自办中小校园之稀少难得者”。同一天,《申报》登载校舍拍摄并记载内容,《新闻报》《时势新报》登载校舍、图书馆、礼堂等拍摄并记载校况内容。
很多中外名校一起开设在四川北路上,“每天许多男女学生来往,把这条路装点得分外生色。”(陈祖恩)